close

Experimental-Setup-for-Visualizing-Water-Flow-in-Tire-Grooves-scaled.jpg

(圖自:Serge Simoëns)

對於輪胎和汽車制造商來說,顯然需要通過精心設計的胎面紋路,在通過輪胎前部排水的同時、不至於降低其在路面上的附著力。

遺憾的是,此前一直鮮有這種定量的實驗研究。好消息是,借助激光成像技術,研究團隊在其搭建的實驗室環境中展開瞭深入測試。

如上圖所示,微小的熒光顆粒被用於描繪水與輪胎接觸時的激光照射,以便將水流經輪胎前部和通過溝槽時的現象進行可視化分析。

2.jpeg

研究配圖 - 2:不同紋路的胎面示意

作為對比,此前發表的輪胎胎面定量速度測量工作,隻是借助高速攝像機、並用米粒作為水的示蹤劑來完成的。

在將軌道佈置於透明玻璃上方的區域、然後用水浸沒之後,高速相機可觀察輪胎的大致運動。

然而這麼做的缺點是精度不高、且對比度較差,因為種子的直徑約 1.5 毫米,所以無法將凹槽內的速度信息用於流體分析。

1.jpeg

研究配圖 - 1:單個 / 立體相機照射方案

為瞭克服傳統方案的精度問題,研究團隊開發瞭一套更加復雜的解決方案。其中包括使用熒光顆粒、並使用一片激光來照亮該區域,以實現可視化的流體觀察。

據悉,熒光顆粒的直徑僅為 35 微米,約為人類發絲的一半,且密度接近於水。

研究作者 Damien Cabut 表示,凹槽內部水流的第一個顯著特征,是存在白色的細絲或水柱,表明此現象中可能存在氣相、氣泡或空化。

3.jpeg

研究配圖 - 3:存在於夏季胎凹槽中的氣泡柱示意圖

研究人員指出,由於凹槽中混雜瞭液態和氣態兩相,使得分析變得更加復雜,此外他們在某些凹槽中發現瞭渦流和氣泡。

研究作者稱,凹槽內的漩渦數,或與紋路的開槽寬度 / 高度的比率有關。

Damien Cabut 補充道:“一種渦流的產生機制,或與胎面尖銳邊緣周圍的流動相關,其效果類似於在氣動升力中觀察到的三角翼現象”

4.jpeg

研究配圖 - 22:擠壓效應 / A 槽中形成的第二渦流

研究發現,當距離和速度適當增加時,凹槽中的流動結構與車速的提升是相對的,意味著可能對“滑水”產生影響。

不過想要瞭解渦旋的形成、以及氣泡在凹槽中的作用,仍需要在當前基礎上開展進一步的研究。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,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 AIP《Physics of Fluids》期刊上。

原標題為《Analysis of the water flow inside tire grooves of a rolling car using refraction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n641228 的頭像
    Ken641228

    Ken641228的部落格

    Ken64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